校友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 > 校友记忆

实习中的二三事,兼谈中专时期工学交替

发布时间:2018-11-04

 

段东旭  铁工9011

转眼间,远离家乡来渭南学习和工作了28年了。从1990年入校学习,经历了4年的中专生活,在兰州度过了4年的大学生活,到1998年回到渭南工作也已经20个年头了。在兰州的4年,虽然没有经常回来,但是每次经陇海铁路坐车回家路过渭南,不管是半夜还是凌晨,即使睡得迷迷糊糊也要起来,在车上看一看曾经熟悉的,铁路边通往学校的道路、教学楼、渭南车站等,有时候还打开车窗,让风吹进来,感受一下往日的气息,寻找一下曾经的记忆。在渭南学习的日子都值得回忆,特别是每年的外出实习最难忘,更是每个同学期盼的事情。

在中专时期,曾经先后经历过认识实习、测量实习、劳动实习、工种实习和毕业实习等。每次实习的时间长短不等,短的一周,长的五周。实习的地点也不固定,学校属于中铁一局代管,校企合作根本不是问题,所以每年都是根据国家铁路建设的工程分布和中铁一局各公司承担的施工项目选择实习地点的。

认识实习,初入路的必要环节

认识实习时间最短,一周6天(当时还是单休日),但是内容丰富,收获颇多。带领我们认识实习的是展大全老师,我们都亲切的称为展工,年龄大,工程经验丰富,不仅课教得好,而且语言幽默风趣,还在学院文艺晚会上跳过舞、唱过歌,现在退休了也不服老,担任学院关工委成员,强身健体,经常给师生表演个抖空竹啥的。认识实习虽然很短,但是内容丰富,是初入铁路行业的入门课。最令人得意的是,实习前每个班都要去开一张“大尾巴票”,拿上它就可以免费乘坐火车了。什么叫大尾巴票呢?就是在一张铁路免票下面,把乘车人的名单粘上去,因为是集体出行,45个人的名单很长,所以被铁路人戏称作“大尾巴票”。这是当时铁路院校的优势,我们学校属于铁道部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简称工总,中国铁建的前身叫建总)管理,可以免费乘坐火车。所以那时候的实习,不管多远,我们都能去,多次倒车也无所谓,反正有免票,可以在规定的区间和时间内多次上下火车,可惜这种福利,在2001年的时候没有了。拿上铁路免票,我们先后乘车在西安东站、风陵渡车站、华山车站[1] 、新丰车站等地实习。在西安东站和新丰车站,主要了解了铁路编组站的作业程序等,也第一次认识了驼峰、铁鞋、制动器等很多铁路设备,其中在新丰车站还了解了西延铁路和陇海铁路是怎么交汇的。新丰车站当时连站台都没有,只有一趟慢车经过,展老师很厉害,列车来的时间、停车地点都很清楚,学习完等车、上车很顺利。华山车站属于曲线车站,下车以后没有出站,就沿着铁路一路向东,沿途主要学习了路基的防护结构,好多工程概念都是那时候建立的,各种水沟名称,消减水力的跌水、急流槽等,防止塌方落石的防护网、挡墙、棚洞等。在风陵渡主要参观学习跨黄河的同蒲铁路风陵渡大桥,该桥是米字形桁架桥,目前已经超期服役,经过的火车都要减速慢行。当时还是蒸汽机车拉的火车,远远看过来冒着白烟很是兴奋。可记的琐事很多,不再赘述。认识实习是最愉快的,时间短,跑的地方多,知识面广,见啥都兴奋,收获大,也真的算进了铁路了。后来我当了老师以后,由于取消了铁路免票,认识实习也就是在渭南市区看看河桥、陇海铁路桥罢了,远没有那时候奔波的辛苦。

劳动实习,感受不同场景的劳动意义

劳动实习和测量实习不记得哪个先哪个后了。只记得劳动实习的主要内容是:一是浇筑混凝土道沿板,现在校园里应该还有一部分道沿是我们做的。二是挖地基盖房子,记得当时学校操场后面有一个小院,其中水塔旁边的库房就是我们几个班合伙修起来的,我记得我们班是到了后期了,给屋面铺防水层,其他工作其他班级都做完了。劳动实习虽然是赶上啥活干啥活,但是从中也能学到不少的东西,比如混凝土的配合比问题、简单的劳动技巧、劳动组织等,也是有收获的。还有每学期一次一周的劳动课,到现在还在坚持,活不多,很有趣。劳动有意义,有时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竟然从刨出的土堆里能够捡到汉代的五铢钱,至今保留,时不时欣赏,也回忆一下当时劳动课时的乐趣。

测量实习,火热天气的实践

测量实习是二年级最后一个学期临放假安排的,好像是四周时间。实习地点是距离学校大约3公里左右的河滩地。当时河的水还不算小,要挽起裤腿才能过了河,当然也可以绕很远跨过石头垒的踏步桥过去。一般情况下,我们为了节省路程,大都选择涉水过河,有一次我把手表还丢在了河里,想想都心疼,几十块钱,在当时相当于一个多月的生活费呢。当时的河滩很宽阔,视野很好,现在河滩已经成了渭南市的主要沿河景观带了,修了滨河路、护坡、景观桥、公园,成了广大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当时我们在河主要开展了两项工作:测绘一张地形图,然后在地形图上选线,再测设铁路曲线。一开始测绘地形图,不掌握技巧,测得很慢,后来时间越来越紧,只好照地形画图,掌握好比例尺即可,大差不差就行了。地形图测绘完毕,就在图上定线,现场测绘铁路曲线。说实在当时学的不是很清楚,最后放曲线,好像没有一个能闭合的。这也影响了以后的实习,我记得在京九线实习帮助项目部复核路基线形,路基都修好了,结果我们放出来的曲线方向完全相反。带我们实习的是白俊老师,他很敬业,大热天,带着草帽蹲在河边看我们实习,有问题随时指导。和我配合最好的是陈耕同学,我俩似乎“熟练”掌握了测点的方法,尺子一立,“96°4823″”,上丝,下丝读数脱口而出,记录的没完呢,这边陈耕已经跑到下一个点了。这是后来为了加快进度,我俩几乎成了看镜子、跑尺子的专人了。快得他们都记不住,画图的更赶不上了。不过我们也不管,只管测点,能不能跟不上我们就不管了,哈哈,只管得意自己的速度了。测量实习期间还有一件事值得说一下,由于我们实习时天气一般都很炎热了,所以大家都是把住两头出工:早上6点起床出去,中午11点左右收工,下午3点左右出去,干到天黑,这样一般就赶不上晚饭了。那时候吃饭外面很困难,一般情况下,食堂的师傅会专门安排人值班,给我们留饭,实习结束,每个班级都会写一封感谢信以表谢意。那时候,学校的老师真的是很爱学生,不论是后勤的,还是行管的,都很爱护我们,体贴我们,真的是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了。

施工实习,第一次出远门的回忆

最喜欢的是外出实习了,无论多远,我们有铁路免票在手,走到哪里都不愁。我们的施工实习和毕业实习都是在工地上进行的。管教学的黄泳生副校长本身就担任过工程处的领导,所以每年都由他外出联系实习,不管跑多远都要亲自到工地查看工程项目情况、交通路线、住宿、吃饭条件等。我们的施工实习是在神(木)朔(州)铁路的朱家川2号大桥,位于山西省保德县尧圪台乡,施工单位是铁一局二处,现在的中铁一局二公司。带我们去实习的是戴博红和刘远新两位老师,罗建华老师刚从二处调到学校,因为熟悉单位情况,所以被任命为这次实习的总负责,因为同时去的还有另外90129013两个班,一共三个项目,分布在桥头镇和另外一个隧道工地。我们带着测量仪器、被褥和行李先是从渭南坐一夜火车到同蒲线的宁武车站下车,然后等到下午,又坐火车到五寨车站(这一段是宁(武)岢(岚)线,一条支线),车次记不清了,应该是从太原到岢岚的慢车。老师提前租了两辆车,一辆拉人,一辆拉行李,把我们从五寨一直拉到工地。到了工地,条件果然差,住的是工地临时腾出来的修车房和会议室,用木板搭建的床铺凹凸不平。除了八个女生外,按组分成了两拨,住的通铺,每天晚上的卧谈会,倒也热闹。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拉,是沿途几个项目部合伙打了一口井,生活、施工用水好像都是从这口井来,每天早上吃饭排队、洗漱排队,用的水多了工地领导还会骂人,嫌不节约用水,因为一车水在当时大约需要15元的成本才能拉回来。我们每天要安排人帮厨、打扫院子和厕所卫生,估计放到现在这条件,学生早就不干了,提的意见会满天飞的。但是当时对我们来说,我们都觉得太正常了,这些都是条件所限,没有一个人嫌条件差而发牢骚,没有人觉得条件苦。在山西实习,有这么几件事值得回忆:外出测量放线、看大戏、和民办老师的感情、打灰时的劳动,会餐。

外出测量放线。我们驻地在项目部,但是项目负责的工程线路很长,隧道、涵洞、小桥、路基、边坡、车站等结构物都有。我们是分组在不同的项目上的,轮流跟着不同的技术人员进行不同项目的实习。其中最令大家期盼的是外出给个体老板搞测量放线,每次都能混上一顿饭吃。老板们都很尊重我们,不管是来多少人,都要犒劳一下我们。找个小饭馆,要几个菜,喝点啤酒,由于大家大多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竟然有同学不胜酒力喝多了,主要是老板们的热情劝酒导致的,大家都没经历过这种场合,老板不停地劝酒,结果就是这样了。真心感谢他们,那时候的餐饮业不算发达,很难找到像样的饭馆,但是对我们来说,都算是上宾待遇了。

看大戏。我们实习的那段时间,刚好赶上各个村庄轮流演戏,说是赶庙会,庆祝村庄的生日,没搞清楚咋回事,反正是各村都在演。晚上没事,娱乐活动也少,听说哪个村里演戏或者放电影,几个同学就约好去看,有时候要走七八里路。请来的戏班子水平都不低,我记得有一个是河曲县的晋剧团。虽然听不太懂,但是能琢磨出情节来,有一次不想坐在下面看,和戏班子的人混熟了,帮着搬个道具啥的,竟然受到了坐在戏台边上看戏的待遇,可以看到演员化妆、卸妆、出将入相的一些场景,比下面看的有意思多了。现在回忆起来,正是有了这些农村的活动,我们的非物资文化才能得以传承,不过这几年受到电视、电影的冲击,很难有像河南电视台梨园春这样的节目有生命力了,据说很多县的剧团都难以维持生计了。

和民办老师的感情。在我们实习的地方,附近村子有一所小学校,一所庙宇。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学很破旧,庙宇很气派,这可能就是当时有些地方“宁修庙,不修校”的真实体现吧。有些同学没事就去学校里玩,时间久了,有一位同学竟然和一位年轻的民办女老师产生了真感情,这位老师很有爱心,虽然工资不高,但是几乎全部的收入都拿出来资助了贫困学生,估计这就是我们同学爱上她的主要原因吧。我们结束实习以后,那位老师还跑到我们学校来找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打灰,就是浇筑混凝土。限于当时的施工技术水平,混凝土的拌和、运输和浇筑都很落后。拌和用的是滚筒式搅拌机,运输用的是翻斗车和吊车,浇筑用的是串筒和振捣棒。没有现在的罐车、输送泵,不适合大型桥梁和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也没有大型拌合站,加水泥、砂子、石子都是人工进行。按照混凝土配合比计算好,每次最大拌合量是多少,每一盘的水、石子、水泥用量是多少。石子是自动称重,输送带运输,水、水泥、砂子由人工添加。我们就协助推砂子,天气很热,每个组按照30分钟轮流干,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砂子也是有规定重量的,一开始我们还推到磅秤上称一下,后来干熟练了有时候就用目测,装个差不多,上称一称,果然差不多,于是后来就称量的次数少了。有时候干的带劲,没看清楚,以为一盘混凝土已经倒进搅拌机了,其实还没有,可是我们已经两车砂子进去了。咋办呢?于是多点就多点吧,反正弄不出来了,所以那时候的混凝土配合比有时候是不好严格保证的,这是人工操作的弊端。现在都是大型拌合站了,所有料都是计算机控制加料,很精确,也不会出大问题,所以才有了现在的高性能混凝土,才有了高铁、大跨度桥梁、超高层建筑的飞速发展。如果只靠人工,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整个劳动过程非常累,天气热,环境差,但是同学们从没有人抱怨,最后项目部领导认为我们很辛苦,最后提出来给我们发点报酬。但是我们和工地的队长、技术员、测量工,包括调度、厨师等很多人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于是我们提出来,不要任何报酬,最后临走的时候聚一次餐吧。项目部很高兴,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队上一共多少个人参加,哪个屋里能摆几桌,准备哪些菜,提前要到附近的桥头镇去采买等等,我们也是最高兴的,帮着忙前忙后,现在似乎再没有这种高兴的事了。后来,队上的技术员王瑞林还到学校来看过我们几次,可惜当时通讯不发达,现在也不知道他人在哪里了。当然,这中间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比如,到搭乘施工便车府谷洗照片、参观黄河桥、学开翻斗车等趣事,就不一一赘述了。

毕业实习,走向工作岗位前的磨炼

到了四年级最后一学期,就是毕业实习了。这次我们是到的京九线施工现场。项目部(当时仍然叫队)位于河南省潢川县的上油岗乡,巧了,还是中铁一局二处的项目。我记得是坐火车到河南信阳下的车,然后由打前站的老师租好了车接我们,坐了很长时间的汽车,天黑才到的工地。住宿的地方是选了个当地村子的村委会驻地,距离项目有大概1公里左右。没有电,项目上临时给我们拉了电线;路是土的,当地又多雨,所有的路都是泥泞的,走起来特别费劲,不是积水溅,就是掉鞋,令我们叫苦连天。我们当时的技术员叫吴建勇,是我们学校86级的校友,后来担任了一局二公司的总经理。对我们很友好,处处照顾我们,曾经给我们买鱼会餐,教给我们下围棋等等。带领我们实习的是王建国和卫源鸿老师。王建国老师也是刚从工地调到学校的,高级工程师,都很负责,对工地各项技术都熟悉。一去就分组,然后就把工地的会议室“征用”过来,作为我们日常学习的场所。天气好的时候,就带领我们去出工,协助技术员测量放线、检测路基(当时认识了核子密度仪)等等。遇下雨就在工地会议室临时开课,每次一个专题,有时候也请工地技术员上课。生活条件虽然很苦,但是确实很充实,很快乐。我们和工地上联合举行舞蹈晚会,到附近水库买鱼会餐,闲了去上油岗乡逛集市,收工回来的路上可以到到坑塘里去捞小鱼虾和菱角(当地水塘特别多,种满了藕、菱角、鸡头米、荸荠等,有些是野生的)。在这里说一下前面提到的一次放线经历。路基本来已经修好了,我们的任务是去复核曲线线形。结果是不知道哪个环节出问题了,结果放出来的线路方向刚好和修好的路基相反。估计是经纬仪,一会平转、一会倒镜把我们搞糊涂了,最后只好草草收工,显得很丢人,不知道技术员背后咋议论我们呢。

在中专时期的这些实习,都是交叉在每学期进行,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工学交替,不知道这些做法当时有没有人写科研论文和申请什么教学成果奖。现在的高职教育把现在所谓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当做创新和新成果,也成就了很多人。有一次在重庆开会,遇到早已退休了的原铁道部教育司司长许守祜先生,他告诉我,“现在这些人说的这些工学交替、工学结合等概念,我们文革前就是这样做的,原来的中专也是这样做的,他们都拿过来当做创新了”。

带学生实习,身份转换后的提升经历

大学毕业我当了老师以后,先后带学生到重庆渝黔高速真武山隧道、渝合高速嘉陵江特大桥、兰州雁滩黄河大桥、铜川川口立交桥、渭南西合铁路等工地带学生实习,所经历的项目有高速公路隧道、大跨度连续刚构桥、互通式立交桥、铁路大回头曲线等多个项目。自己实习,最大的感受是新鲜快乐;等到自己带学生实习,最大的感受是责任,要负责学生的学习、吃喝拉撒睡,很不容易。在重庆实习时我先后带过两个班,当时在两个班交接的时候,我突然生病了,做了手术,行动非常不便。但是,在几个学生的协助下,我成功将一个班的同学送走,又顺利将两个班的同学分别接送到南北相距60多公里的两个工地。有时为了给同学们增加知识,我曾经带领学生步行七八公里去参观一座桥梁。由于表现突出,当年我被评为中铁一局先进工作者。这些宝贵的实习经历,既是我实践能力提高的一个主要渠道,也是我重新认识工地、认识企业的一段难忘的经历,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都大有裨益,这也是另一种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吧。特别是先后带过9722班的施工实习和毕业实习,真是和他们建立了很好的师生情,毕业聚餐、多年后聚会都少不了我,至今和他们班的很多同学还保持密切联系,真是亦师亦友亦兄弟,朝夕相处见真情。

      实习经历难忘,实践增长才干。这些实习经历都是我人生成长中的重要阶段,是做好今后工作不可或缺的。当然,我们现在的高职教育实习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都发生了变化,这些难忘的经历,似乎永远不会再有了。


电话:0913-2221185 临渭校区:渭南市临渭区站北街东段一号; 高新校区:渭南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教园区胜利大街西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