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校友工作

坚韧执着演绎青春梦想 ——记优秀毕业生刘晓锋

发布时间:2019-11-26

更换各种类型桥梁支座570余个,换梁、移梁20余孔,修建棚洞200余米,整治隧道病害30多座,整治路基病害2300余米……参加工作十年的刘晓锋,可谓战绩辉煌。

刘晓锋是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工电大修段天津桥隧大修车间高铁施工队副工长,1986年生人的他, 干起活儿来早已是个“老司机”了。““火车头奖章”获得者、集团公司先进生产者”、“优秀共产党员”、“技术革新标兵”、“尼红式青年”、“集团公司十佳杰出青年提名”,诸多荣誉光环加身的背后,是他一个铁路青年立足岗位奉献大修的执着和坚韧。

从初出茅庐意气风发的大学生,到常年穿梭在各条铁路线上,忙碌在桥梁隧道中的铁路大修人,年轻的他心中难免失落。但一次抢险经历,使刘晓锋的思想发生了彻底转变。

2011年夏天,京承线一处桥墩由于受到洪水的冲击受损严重,危及行车安全。车间接到防洪抢险任务,立刻选拔了精兵强将组成抢险队赶赴现场,刘晓锋恰好也是其中一员。在紧迫的抢险任务面前,参加抢修的施工人员昼夜奋战,通过有条不紊的应急指挥和精确高效的施工技术,顺利地对目标桥梁进行了加固,及时恢复了线路正常。铁路大修职工的舍我其谁、无私奉献精神,刘晓锋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从那以后,刘晓锋开始把条件艰苦、环境恶劣当成自身磨练意志、增长才能的“试金石”,将枯燥乏味的工地生活变成学习业务、提高技能的“黄金档” ,立志成为一名技术过硬的“大修尖兵”。

清晨,当别人还在熟睡的时候他已经早早起床,拿起了施工文件细细琢磨,为一天的施工安全做着准备;当歇工之余小伙伴沉迷游戏和聊天的时候,他手上总是捧着“安规”“技规”反复的学认真的记,力争做到乱熟于心。施工组织、技术标准早已翻了无数遍,新的工具书在他的手上没过多久早就翘起了角。他经常说:“大修施工是一项综合复杂的施工内容,会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我只有将这一万种处理方法都铭记于心,才能够在解决那万里有一的情况时游刃有余、处变不惊。”

对于大修人来说,更换桥梁支座施工,是一项简单不过的大修施工项目。但刘晓锋将每一次更换支座都当做是一次新的挑战与考验。在一次更换盆式橡胶支座施工中,发现既有梁体螺栓直径为27mm,而订做规范支座螺栓孔为30mm,这3mm的差距导致梁体无法下落。刘晓锋在平时学习过各项技术标准以及特殊情况的施工案例,当机立断用事先准备的扩孔钻处理新支座孔径,重新复核无误后,在距离天窗点开通还有80分钟的时候,重新起梁进行更换,最终顺利排除了险情。

工作中的刘晓锋不止有股韧劲,更有一股钻劲。在既有线换梁施工中,以往的施工工艺都是采用高架台车与走形轨道结合对梁体进行抬升、横移进行更换,但对10米以上的桥梁进行更换时,传统施工方法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并且高架台车过高也会加大施工的危险性。刘晓锋通过勘察现场环境,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创新性地提出用刚性墩结合高架车施工工艺。为了保证施工顺利实施,从施工前准备开始,测量放样、施工组织、人员安排、设备机具准备,每一个环节他都主动上手。最终换梁施工非常顺利,不但提前完成了施工任务,而且简化了操作过程,提高了安全系数。这项施工改进方案作为创新课题获得了当年全局合理化建议及技术改进成果二等奖。

从此以后,刘晓锋在创新技改技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封闭时间内长大隧道衬砌加固边墙灌注施工中,在既有施工工艺基础上设计的组装脚手架改进装置,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获得了全局技术革新标兵光荣称号;在开展技术攻关中,“梁体位移系统的研制”作为QC小组优秀成果,荣获北京市优秀QC成果奖;桥梁大修横向移梁施工中,研制的防纵移滑板装置,提高了施工效率及安全保障;研制的走行轨迹观测装置,用来观测移梁过程通过指针在平面走行轨迹上显示的数字保证移梁到位情况,扭转移梁施工的过程及数据收集,通过总结性的报告,为我国铁路既有32米预应力混凝土T型梁扭转移梁施工提供了可行性研究。职工们对他纷纷竖起大拇指,称他为铁路大修的“最强大脑”。

“将来有一天,把自己多年施工中积累的工作经验写成一本书,分享给每一个人,无论什么样的桥梁隧道病害都能迎刃而解,这就是我的梦想。”每当说起这些,刘晓锋眼里总是闪闪发光。

“有梦想的青春最无悔,在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大修青年刘晓锋用他的成长经历对此作出了完美诠释。
电话:0913-2221185 临渭校区:渭南市临渭区站北街东段一号; 高新校区:渭南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教园区胜利大街西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