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 > 校友记忆

校友记忆—我心中的那片校友林

发布时间:2018-11-06

 

中铁一局集团勘察设计分公司  段军勇(铁工01-3)

傍晚,一左一右勾着俩儿子的小拇指,漫步在熟悉的校园道路上,思绪万千,往昔种种浮现,不经意间,已十五年有余。

世上的事情就是怪。有的路你就是走十年八载,也毫无感觉,而有的路,你一踏上它便会心情激荡,兴奋不已。陕铁院校园的路就是一条使我不断产生回忆、联想与心灵撞击的情感之路;也是一条给我自信、勇气与不断奋进的拼搏之路。如果说,第一个五年是校园如饥似渴学习和塑型的五年,那么,之后的十年就是勇往直前、开拓创新、激情燃烧的十年。

20019月,初进校园,那时才16岁,和众多农村来的学生一样:腼腆、老实、胆怯内向,但同样保持着不怕苦、不怕累的本色。回味五年的学习生活,不经意间储藏了太多故事,无法忘怀,咀嚼不尽,受益终生。

还记得,在煤渣赛道上冲刺夺奖后全班同学欢呼雀跃的瞬间;躲在图书馆二楼阅览室静静欣赏杂志报刊带来精神上的充实;通宵达旦做展板、编简报出版后的自豪;一到周末,就扛着全站仪,喊着号子往塬上测量基地跑,那种在柿子沟里测量实战和顺便摘几个柿子的亢奋不是谁都有过的;偶然会同学生会干部到老师家“蹭饭”吃、“混酒”喝,酒足饭饱又烂醉后抱电线的种种滑稽……。

我深感,正是铁院对我的熏陶、对我潜移默化,在我成长之时,剔除了我固有的内向和胆怯,我曾无数次给我身边的同事说“其实我是一个很内向和不善言表的人”,他们都会捂着肚子哈哈大笑并反击“就你!骗鬼去吧”。同样,正是陕铁院点点滴滴,正是陕铁院的“德修身技立业”的精神及“勤学 勤练 勤思考”的严谨的学风铸造了我的自信和自强,到工作岗位上时刻激情饱满、干一行爱一行,也懂得了老师请我们吃“家宴”的用心良苦和懂得常怀感恩之心。

时光倏忽而逝,不觉间工作已10多年。回望走过的路,有“光风霁月”,也有“阴霾漫天”;有“山重水复疑无路”,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不禁感慨万千,工作的经历与陕铁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扯不尽的情怀。

从最初的测量岗位,到之后游走在技术与政工在到各个管理岗位上,技术是饭碗,是人生的大撬杠,学校的积累和经历,是岗位最大的财富。如果不是有在学校学生会写作点滴的积累,就不会有工作岗位上工科生替代文科生从政的机会;如果没有在母校挖掘的种种兴趣爱好和业余特长,怎么会让我在各岗位工作中最感觉事半功倍。我更庆幸的毕业之际是那顿老师“家宴”酒,让我打破了家族史滴酒不沾的尴尬,打破了自己保守的固化思维,感悟到良师益友才是人生用不尽的财富。

40度高温酷暑到海拔3400米气温零下35度的冷风刺骨的坚守,吃着夹生饭、喝着“柴油水”、睡一觉起来帐篷飞了、床塌了,在百年一遇的洪灾中抢险救援……那一幕幕实景瞬间在眼前播放。的确很苦很累,但艰辛与困难给了难以忘怀的幸福,深夜裹着被子躺在铁轨搜寻中微弱的信号给恋人窃窃私语的幸福;让渔民现捕现做,端着热气腾腾的鱼火锅来犒劳抢险队员的那种感动;被几百个工人围困项目部喋喋不休却又无能为力的窘迫。但即使如此,从来都不缺少陕铁院人的拼搏的身影与自信的笑容。

近日,优秀校友王刘勋再次被众人关注,被校友膜拜,据我所知,在这支团队中,有相当数量的陕铁院人,秉承着学院“吃苦奉献 拼搏争先”的精神,在海拔4300米的人迹罕见的荒山野岭一坚守就是五年,最终实现了“钻山肚,建能走直线的幸福路”。

不言苦,不怕累,敢于挑战、勇于拼搏、默默无闻而又无怨无悔……,这就是我身边陕铁院人的真实写照。

从思绪中回来,放眼望去,眼前新校区那一排排威壮的教学楼,灯火通明,婉如在高铁上疾驰;在灯光的映衬下,两条永远平行的铁轨,承载着陕铁院人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不知疲倦的向社会各地输送着人才;那一片又一片的校友林,在母校的呵护和倾情浇灌下,已是茂密林荫,花草丰盈,无论是校内学子还是毕业多年的校友,将永远扎根陕铁院这块沃土,枝繁叶茂成长中,花开结果会有时。

电话:0913-2221185 临渭校区:渭南市临渭区站北街东段一号; 高新校区:渭南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教园区胜利大街西段